今天,北大清华如何讲思政课

作者: 文章来源:中纪委网站 时间:2019-05-08 点击数:

   “思政课不是单一讲述,要让学生直面困惑,再去解惑”

  在清华大学每学期的“选课大战”中,学生往往会把手里唯一一个“第一志愿”投给他们最想选也最难选到的课程;而李蕉老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即使填报“第一志愿”,也很难选到。

  在这门“极难选”的思政课上,学生所面对的挑战比肩专业课:一学期的基本阅读量大约是300页,如果想要拿高分,往往需要配合小组主题进行7本书左右的扩展阅读。

更高的挑战度,带来了更强的收获感。“革命为什么曾经会失败?国民党为何占得先机却未得善果?农民究竟为什么会支持中国共产党?怎样如实地看待新中国的光辉成就……”通过小班讨论和大班评述,同学们将道理越辩越明。

  “这门思政课绝对不‘水’,是一门响当当的‘硬’课。”来上课的大一新生这样评价。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看到诸多鲜活的一手档案,如清末江浙的“人口调查”公文、民初国会的议员背景明细、五四档案、1936 年日军绘制的“中国物资流动图”;也可以读到多元立体的二手文献,如对鸦片战争的研究、对巴黎和会的探究、对陕甘宁根据地研究的国内外进展,以及 50年代中苏关系等。当学界各方观点和最新理论成果被客观呈现在眼前,学生经过讨论、思考和分析,对“大道理”的“信”也变成了“真信”。

  在信息时代,教师和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来源,海量的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李蕉认为,只有通过“以理服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筛选辨别、加工处理信息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落地,有所实效。

  她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两大板块,前一个板块是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后一个板块是有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板块之间呈现相互比较的关系。在板块内部,后一节课与前一节课之间,不仅是按照时间推进的“纪录片”,而且是以理论支撑、以逻辑推演的“推理剧”。从第一周开始,老师的讲授与学生的阅读、研讨和报告便交织前进,层层深入,最后学生如拼图一般拼出一部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是复杂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现代化的民族复兴道路,并非简单逻辑可以解释。”在讲解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进行殖民掠夺的“大历史”时,李蕉以近代海关作为“小历史”,详细呈现被英国所控制的海关部门,通过哪些手法侵吞中国的国家利益,从而实现其经济掠夺的目标。由此,同学们逐渐理解了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为中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也明白了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根本缘由。

  “只有坚持内容为王,让形式服务于内容,思政课才能真正承担其价值传递的重要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历史与现实,从而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李蕉表示。

  思政课的课堂不是单一的“讲述”,还要让学生直面困惑,再去“解惑”。“掉进去是挫折,爬出来是成长”,李蕉说,这个“爬出来”的过程,即是“学习”的过程。即使老师的学术渊博,在课堂上针砭时弊、深入浅出,但是其研究也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收获。所以,要让学生遇到困难,直至百思不得其解时,再开始“授业”和“解惑”;如果“太快”告知答案或方法,老师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掉到沟里面”的“权利”,学生的学习便不会深刻。

  为了关注个体、加强反馈,李蕉招募成立了助教团队,在一个学期之内,利用课外时间与超过 200 名学生开讨论会、做读书沙龙,及时解答大家学习中的疑惑,关注学习的全过程。每一年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都有知识层面的更新和课堂设计的改进。这种“年年升级”的课堂使曾经上过课的学生主动请缨加入下一年的助教团队,为“课堂改革”出谋划策。

  “没想到在专业课上有过昏昏欲睡的我,却从不愿缺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没想到期末 3000字的读书笔记,我会写到 8000 字;没想到我会给老师发邮件,请求补上思政总结课。”有学生在朋友圈如是写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关键词,都是自带流量的理论热点”

  “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

  3月25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学校党委宣传部、北京大学电视台合作推出思政课视频系列节目“思政热点面对面”,每期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词,师生共同讨论,直击理论热点。

“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个‘中心’冲突吗?”“中国梦与美国梦有何区别?”“如何理解和看待法律中不合情理的部分”……节目中探讨的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微信群里引发热烈讨论,有的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抽象的理论从书本中拽了出来,融入到了现实中。”一些参与课程录制的同学表示,这种形式的学习解答了实际生活中的疑惑,解决了传统的思政课相对枯燥,有时甚至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永作为策划者和参与老师,一直认同“学生为本、重在育人、内容为王、问题导向、创新形式”的思政课主张。“对于选题,就是要探讨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陈培永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核心关键词,比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面从严治党等,都是“自带流量”的理论热点,每一个关键词的相关内容,都有值得深入思考的地方。“我们就探讨这些话题,每集探讨一个,把问题讲出来,把观点亮出来,更大程度增进社会共识和启发理论思考。”

  “如何让车主维权不难?”“金融服务费是否合理?”“正常维权渠道有哪些?”在4月16日的选题策划会上,同学们针对近期舆论热议的西安奔驰车主维权一事,展开了多角度的思考和追问。

“每期节目在录制之前,我们都会面向北大在校学生进行问题收集,让大家把自己心中困惑的问题写出来,作为节目的素材问题,然后再根据热度从中选择。同时让北大学生作为主持人,从学生想听的问题出发,鼓励大胆地问,善于追问,接着问、深入问。”据北京大学电视台主编陈波介绍,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相当犀利,比如“先富是否还能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宪法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会不会使依法治国失去参照?”“中国梦是不是扩张梦、霸权梦?”“协商民主会否沦为‘花瓶’”等。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在很多人看来,热点话题谁都可以讲几句,甚至高谈阔论,但讲出新意难,讲得有吸引力难。“关键还是要靠深厚的理论支撑,要透过社会的现象、文字的表象挖掘阐释其内在的思想、背后的哲理,只在现象的层面上谈论是讲不出新意的,也不会有吸引力。”陈培永认为。

  在谈论热点话题时,陈培永遵循“大问题小讲、小问题大讲”的原则。例如,有同学问“我们国家拿出600亿对外援助,这么多钱来解决我们自己的民生问题不行吗?”他就开始从一个家庭的开支分为几部分讲起,“大问题小讲”;有同学谈到“那么多共享单车造成资源浪费,是否与美丽中国理念相悖”,他要讲的则是生态环境与科技发展、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小问题大讲”。

  有的时候还要学会“怼”。“有同学问,为什么有国外媒体会坚信国强必霸,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搞霸权主义。我第一句话就是,那是因为他们这样干过,他们打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来推崇霸权,也认为别的国家都会这样。”陈培永说。

  “理论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是对现实问题的解答。讲现实必须有历史的观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表示,在该思政课参与过程中,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强调走‘独特’的路,而不走发达国家的路?”这就需要讲清楚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让他们从历史和现实真正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如腐败问题、基层治理能力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收入差距问题等等,不回避,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路径,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张宇晶说,很多授课老师在这个平台上不再局限于“传道”,而是真正做到了“授业”和“解惑”。与传统课堂形式比,这次的课程可以说是“以短小精悍、只说干货的特点‘声入人心’”。

  “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孙蚌珠表示:“最根本的是牢记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 纪委办公室 Copyright@2011 严禁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