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光影·致敬母亲”影像巡展 一起感受镜头里“母亲”的温度

作者: 文章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时间:2020-11-17 点击数: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仪首歌 通讯员 成曙霞 济南报道

    母亲,这是一个天然就带有温度的称呼,它是温暖的怀抱,是倦鸟的茂林,也是危险来袭时奋不顾身的血肉。影像艺术诞生不过百余年,无数摄影家将镜头对准不同母亲的身影,这让我们可以在重温历史的同时关照当下,也在凝固记忆的瞬间得以捕捉情感、品味精神。

    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时代光影·致敬母亲”影像巡展在大众网·海报新闻线上开展,让我们一起感受摄影师镜头里的“母亲”。

    从齐鲁大地出发,我们在影像的世界里探寻“母亲”这个概念的底色。

    她是素色的。是老照片里家族合影中的一处角落,是妇女解放进程中不屈的抗争,是剪短了的头发和越来越清明的眼神,是放开的小脚和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坚定步伐。

    她是红色的。是在中国革命的特殊时期里,用鲜血凝结成乳汁,哺育自己的儿女,也哺育革命后代、烈士遗孤甚至八路军伤员,是“沂蒙红嫂”和“胶东乳娘”,也是战火纷飞中,不同地域里,相同的坚毅面庞。

    她是蓝色的。是像天空一样广袤的包容和大海一样深沉的博爱,用敬老孝亲的坚持、抚育子女的细致、勤俭持家的坚韧,诉说为人母、为人女、为人媳的亲情眷顾与蕙质兰心。

    她是彩色的。是新时代色彩斑斓的世界里,终生学习的奋进身影、参政议政的审慎立场、科学教子的共同成长、健康生活的不懈追求,是用她们的肩膀,挑起无数小家的“中国梦”。

    她们,从历史中走来。

    她们,从这里走向未来。

    第一章:影像诞生之初的“母亲”

    这些来自20世纪初的老照片,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个年代“母亲”形象的变迁。从“家庭、生育、母以子贵”的关键词,到越来越多的年轻母亲走出家门、走进镜头,渐渐,她们不仅是孩童成长蒙学的启迪者,还是社会生活中的女学生、女职员、女运动员……对女性职业的呈现是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建构过程。或者也可以说,因为有了摄影技术,中国“母亲”走向更大世界的步伐,得以被记录。

               

   传统中的良母形象

    清末民初女性多以传统良母形象出现在家庭合照中。这不仅是因为当时情境下的“母亲”形象还更多属于家庭生活而非社会生活的范畴,也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中西、新旧文化互相碰撞的节点,摄影师们多关注家庭、日常生活、民俗场景,将其作为典型的“东方化”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的例证。

               

《带孩子的少妇》

    摄于1880年的这幅小像,母亲面庞宁静、慈爱,已属难得,也呈现了清末殷实之家女性服饰之美。金伯宏供图。

               

《练字的女孩》

    作品表现了一个女童习字的场景,映射出民国时期对于女子教育的接受和认可。摄于20世纪20年代。张洪杰供图。

               

《长城抗战,慰劳国军的妇女界》

    1933年,日本关东军向山海关发动进攻,长城抗战由此开始。抗战期间,华北妇女界代表来到喜峰口前线慰问英勇抗日的第29军官兵,图为四名妇女手持第 29 军战士的大刀合影。

    1930年代,保家卫国、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线。但在爱国救国话题上,一向把女性作为附庸的男权社会,仍然散播着“可怜的一般女人,还不知国要亡”的女子“救国无份”论。为此,妇女界掀起了号召女性救国的热潮。秦风供图。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期间,难民救济所的医护人员在给儿童打预防针。

    第二章:母亲的乳汁,滋养了中国革命

    回首齐鲁革命史,堪称是一部厚重辉煌的壮阔画卷。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沂蒙红嫂们把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把最后一口粮作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胶东乳娘忍痛舍子保乳儿,却又在乳儿成才后不图回报……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是用自己的血泪,书写了中国革命的无私壮歌!透过中国母亲的血泪与乳汁,凝视图片里模糊却坚定的容颜,我们向大爱无私的中国母亲,致敬!

               

    “沂蒙母亲”王换于是沂南县岸堤镇圈里村人,1938年加入共产党,被选为村妇救会长和副乡长,还担负起了抚养革命同志的孩子的任务。对于战时托儿所里的每一个孩子,王换于都用生命来呵护。有一次,王换于去西辛庄看望寄养的革命后代,发现孩子瘦得不像样,她一阵心酸,就将孩子抱回了家。当时,王换于的儿媳正在哺乳期,在抚养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照顾这些孩子,奶水已不够吃。她说:“这些孩子有些是烈士的后代,让咱的孩子在家吃粗的,把奶给这些孩子喝吧,咱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生,咱可不能让烈士断了根呀。”

               

    “红嫂”,是历史赋予沂蒙妇女的特殊称谓,它来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南县的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红嫂”也因此成为在革命战争年代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沂蒙妇女共同的名字。

    在沂蒙山区,“村村有烈士,家家有红嫂”。在抗战最为艰苦的时期,在共产党八路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为了民族解放和革命胜利,她们毫不犹豫地拆下自家的门板做担架,扒下房屋上的干草喂军马,找出珍爱的陪嫁布做军鞋,拿出仅有的粮食献给子弟兵,将最后一个亲人送到了前线,用自己的乳汁喂伤员,甚至她们可以为保护党的孩子而献出自己的骨肉,可以为一句诺言而坚守终生……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毅然扛起了家庭和革命的重担,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

              

    “南有沂蒙红嫂,东有胶东乳娘。”在齐鲁红色文化中,“乳娘”是与“红嫂”一样不得不提的英雄母亲群体。

    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八路军主力和党政军机关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生死考验,被迫频繁转移。有的同志不得不抛下亲生骨肉,送给当地百姓带养,而其中有的孩子才刚刚来到人世。1942年7月,中共胶东区党委决定在牟海县组建胶东育儿所,选取乳娘哺育党政军干部子女和烈士遗孤。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300多名乳娘和保育员养育了1223名革命后代,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胶东育儿所乳儿无一伤亡。

    第三章:母亲走出家门,建设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彻底解放妇女,充分发挥妇女在新中国建设中的作用摆到了重要位置。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基本法即为《婚姻法》,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的婚姻制度,打破了几千年来以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婚姻制度对妇女的压迫。随着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批女火车司机、第一批女飞行员等众多“女性第一”的出现,妇女开始走向各行各业,在经济独立的同时改善了家庭地位、更好地贡献家庭和贡献社会。

    这一时期影像记录中的母亲更多是出现在集体劳动中或有知识有技术的新型岗位上。到1976年以后,摄影创作内容已基本覆盖了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记录了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母亲”的形象也越来越立体、丰满。

               

军垦母亲

    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挺进新疆。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命令,从此翻开大规模生产建设的伟大篇章。随后,一万山东女兵和青年妇女进疆……至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17.5万人中已有妇女4万余人。她们与男兵一起,住地窝子、喝碱水,顶风冒雪,开荒生产,在大生产运动和土改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们,是“军垦母亲”,是当之无愧的大漠丰碑!

               

最美奋斗者 金茂芳 王梓林提供

    老军垦们深入农村宣讲妇女解放理念,启蒙青年妇女骨干,培养妇女干部,不仅推动新疆社会进步,也巩固了新生政权;她们扎根当地,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安家落户,养育儿女,为祖国屯垦戍边事业培养出新一代的接班人。

               

《女拖拉机手》

    寿光羊口镇的女拖拉机手,见证了新中国的农机发展历程。邹本东摄,《山东画报》提供。

    建国后,伴随“男女平等”理念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女性不仅走出家门参与工作,更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与技术,直到成为业务骨干。因此,这一时期影像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充满革命意识,追求自我解放,崇尚“劳动光荣”。

    第四章:改革开放,母亲走进新时代

    改革开放,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亿万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开拓创新的勇气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在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中获得更加多元的身份,建功立业,尽展风采。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顺应全体人民过上家庭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从国家治理层面将家庭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明确指出家庭建设对促进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母亲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受到高度关注。母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小我”,而是逐渐成为反哺社会、惠及他人的大爱源头。中国故事“女主角们”的形象,正日益变得饱满、立体、多维。

               

学好三中全会公报,把青春献给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曹佃华摄。《山东画报》提供。

               

1982年威海毛纺厂的女工 侯贺良摄。

               

《大嫂经商》

             伴随个体经济的兴起,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纷纷涌向集市经起商来。李霞摄,《山东画报》提供。

               

《晒虾女》

    作品发表于1983年,这是一幅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肖像之作。这位年轻妇女,身着胶布围裙,头戴纱巾罩,手扶墙沿,依势小憩。她神态自若,端庄而俏俊的面庞在纱巾罩下藏而有露、露而有蔽,显得含蓄和朴实无华。于春华摄。《山东画报》提供。

               

《计划生育宣传队》

    拍于1983年3月 地点周村区。周村丝织厂女工们为宣传计划生育用自家的木质小推车推着自己的宝宝上街宣传。陈勇提供。

               

《照相》

                                           吴正中 摄,《山东画报》1987年第12期。

               

《四十六个“妈妈”和她们的九十二个脑瘫孩子》

    2007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王镇纸坊村被济南市社会福利院定为孤残儿童康复寄养基地,村里240户村民,仅寄养家庭就有46户,截至目前已有92名脑瘫儿童先后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家”。平时,孩子们吃住在“家”里,每天由认养的家长送到村头的康复基地和6个“家庭康复小组”接受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康复训练。鲁少河摄。

    第五章:特邀作品单元

    无数个普通的母亲,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道最温婉可亲、质朴踏实的风景线。

    在本单元中,数位知名摄影家拿起手中的相机,在光影中捕捉“母亲”灵魂深处的美——那是布满皱纹的脸,是粗糙裂缝的手,是闲不住的身影,也是盛世欢歌中越来越充实、睿智的银发笑颜。

    家园安宁、市井繁荣、身体健康、儿女绕膝……日子越过越好!

    这是她们的梦,也是这个古老国度伟大复兴的梦。

               

《艰辛的哺育》

    作品采用的是毫无雕琢的、写实的造型语言:木板搭成的教室、破旧的课桌,告诉人们这是南方乡村一所条件艰苦的小学;从聚精会神听讲的目光中,透视出农家子弟对于知识的渴求;此时,我们虽然看不到那位女教师的面容,但已感受到了她那种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赤诚之心。

    或者说,这是一位不得不背着孩子去教书的年轻妈妈,但她也是很多很多学生的“妈妈”……解海龙摄,《山东画报》提供。

               

《昨天的梦》

                                            侯贺良摄。

               

《烟台SOS儿童村妈妈张雨霄》

    张雨霄是山东烟台SOS儿童村的妈妈,1956年出生,烟台市海阳人,自1986年来到烟台SOS儿童村,31年来独自抚养25个孩子,她用博大慈善的母爱,践行了“一切为了孩子”的信念。谷永威摄。

               

《俺娘》

    一个身高1.41米,体重36公斤的弱小女人。她叫乔花桂,生于1913年,属牛。她也是姊弟中的老大。爹常说,你娘她特“韧”!焦波1998年摄。

               

《土窑 家园》系列

    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一个其乐融融的幸福之家。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大人忙着,孩子嬉闹着。日子虽然平淡,可这正是家的味道!李怀峰摄。

               

《中国最后一代小脚女人》

                                         102岁的赵吉英和78岁的女儿侯慎荣。李楠摄。

               

《百年好合》

                                         宁舟浩摄

               

《操劳一生的母亲》

                                      母亲靠养猪的收入,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李百军1977年摄。

    第六章:独立视觉单元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是的,家庭和睦、亲人相爱、下一代健康成长、老年人老有所养……今天的中国,千千万万家庭正汇聚起铸就幸福梦、建功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本单元中,就让我们走进许多普通却也不普通的家庭,聚焦寻常却也不寻常的瞬间,一起回忆时光深处母亲的模样,感念“国”与“家”的“爱”。

               

《慈母手中线》

    2014年10月22日摄于贵州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老人当年已98岁高龄,身穿民族服装,容貌慈祥,精神矍铄。每天在山顶上看着过往的游客在鞋底上绣花。虽然不会讲普通话,但不断和行人微笑着打招呼。她一生没出过大山,过往的游客让她认识到了山外五彩缤纷的世界。宋文勇 摄。

               

《妈妈们慢走》

    女性缠足在中国有近千年的历史。到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翻身解放,缠足方被彻底禁止。现在健存的缠足妇女大都在90岁以上,她们目睹了百年来的时代变迁,在阳光下度过自己越来越富足的晚年生活。愿妈妈们健康长寿,笑口常开。王冰芬摄。

               

《演出之前》

    2018年5月21日,送戏下乡的演出现场,演出后台演员正忙着整理衣装准备演出,一位身着演出服的母亲在杂乱的后台给孩子哺乳,眼瞧着、摇晃着、手拍着、呢喃着,这是一幅多么温馨的母爱画面。为人父母,方知公众场合母乳喂养的伟大之处,因为妈妈遇见宝宝,会变得无所不能!这就是伟大的母爱!李捷摄。

               

《想起老娘泪满腮》

    母亲出身寒微,未进过学堂,但常告诫我们,要知道敬天、敬地、敬规矩,心不要欺天,人不要压民。

    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相当拮据。为了生存,母亲一面操持家务,一面在完成繁重的其它劳动之后绣花贴补家用。母亲虽未进过学堂,但为了影响儿女,硬是靠自学达到阅读书刊的水平。父亲去世时,我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不足15岁想休学就业。遭到了母亲的坚决反对,要求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家里再穷也供我上学。

    母亲从不重男轻女,且对孩子在做人处事上要求严格,四个儿子小时候均挨过母亲的打,每当打完之后,母亲事后就会偷偷地流泪。但我们不怨母亲,我们知道母亲教我们的道理是对的。王秀新提供。

               

《祖国,妈妈》

    小时候,我问妈妈:什么是“祖国”?

    妈妈说:“祖国”,就是很多很多人的“妈妈”,很多很多人的“家”。李攀摄。

责编:吕 原

审核:丁厚勤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 纪委办公室 Copyright@2011 严禁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