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治意 行治举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19-11-04 点击数:

 治,从水从台。自水的初始处、基础、细小处开始,以水之特征为法,进行的修整、疏通,是为“治”。“治”有治理、整理、惩办、医疗、安定等意,延伸拓展开来,还有治平、治世、治化、治术、治道、治本之说,这些释义多在强调治国理政、兴国安邦之道。一个“治”字,饱含历代仁人志士对修齐治平的政治智慧和抱负追求,内容包罗万象、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先贤对治理政务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商君书》里讲“公私之交,存亡之本”,指出公与私的问题关乎国家存亡的根本。“治”字出现在许多古代典籍、言论之中,如“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治天下不可以无法度”“强必治,不强必乱”“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这些内容,包含了古人以民为本、重视法律、复兴强国、公平、仁爱、清明、德化等许多关于“治”的深刻领悟。

  梳理许多关于“治”的观点言论可发现,儒家强调“仁政”“德礼教化”,如《论语》中讲“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如《老子注》有云“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法家宣扬“以法治国”“废私立公”,如《韩非子》里讲“其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也”。尽管诸子百家倡导的治理路径不尽相同,但都是为了实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天下大治,都为今人治理政务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治国理政,就是要利民、富民,让百姓拥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刻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任何工作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有技巧,不能随意翻动,调料要恰到好处,火候要掌握得当,治理国家也是如此,同样需要审慎负责的态度。特别是当此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发生广泛而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持续上升、风险挑战与日俱增之时,更加需要我们保持审慎、负责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化解风险、不惧挑战,谨慎行事、稳中求进。

  《荀子》有云:“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意思是说,明确名分职责,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工作,让有技术的人做事,任用有才能的人当官,就没有什么得不到治理的。我们应当从中吸取经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把各自手头工作做好,把每道关口把住,以一个个“小治”汇就国家“大治”。(王李彬)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 纪委办公室 Copyright@2011 严禁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