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话题】微视角看巡视威力

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时间:2019-06-08 点击数: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经验,逐步建立起具有现代意义的巡视制度,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期我们请有关学者和实践者,从巡视关键点解读巡视的威慑力。


说官名

  古代巡察官都有什么称谓?


  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大都重视巡视,并派员巡视地方。最早成型完备的巡察官是汉代的刺史。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喜欢巡视地方,他治吏严苛,每到一地,都有地方贪官畏罪自杀,说明地方存在吏治腐败情况,但丞相和监御史都没有向皇帝报告。再加上汉代前期,地方诸侯时有叛乱,促使汉武帝寻求建立一种更完备的地方巡察制度,来加强对地方郡国和官吏的控制,于是在元封五年,他下令分全国为十三个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

  刺史二字,刺为检举不法,史为皇帝所使。刺史每年八月“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年终回京报告。刺史官俸六百石,秩位虽不高,但出刺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地方郡国守相二千石高官。

  唐仿汉刺史制,在贞观初年,因民少官多,于是省州并县,根据山河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各道设置巡察使,以严格吏治,安抚社会。贞观二十年,唐太宗遣大理卿孙伏伽、黄门侍郎褚遂良等22人巡察四方,这次巡察也动了真格,最后有罪被处死的地方官7人,被黜免的达数百人,有效威慑了地方。

  唐中宗景龙三年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又改十道按察使为十五道采访处置使,简称采访使,分巡各道,监察州县官吏,举善纠恶,职责与汉武帝时所设十三部刺史略同。采访处置使系朝廷派往地方的专门使节,无品阶,或由中央官兼任,或由刺史兼任,对所巡地区的官员有考察、监督、赏罚之权,但并无固定的任期、官署和治所。

  戏曲、小说中常见八府巡按一职,巡按为明代设置的巡察官,明代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巡察,考核吏治,称为巡按御史,或巡按。出任巡按的监察御史虽多只是正七品官,品级较低,但号称代天子巡察,其职权却颇重,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各省及府、州、县行政长官,皆为其考察对象,遇有大事奏请皇帝裁决,小事可立断。有些当权者也曾想利用巡按打压政治对手。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对清官海瑞不感冒,想找他的错治罪,于是就派巡按御史去查他是否真如外界所传的那样清廉。巡按到海瑞家中一看,海瑞吃的简单,住的寒酸,最后叹息而回。

  清初曾设巡察,巡视地方。巡察为临时差遣,不专设,事毕解职。康熙十九年,刑部尚书魏象枢担任巡察,奉命出巡京师周围,惩治强横狡诈、不守法纪之人,最后将两名贪官、三名恶绅、四名庄头按律处死,对二百余名罪轻者,从宽处治,百姓为之拍手称快。(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牛冠恒)


说党史

  党史上巡视过哪些重点人、重点事、重点问题?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非常注重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巡视便是发现和推动解决重大问题的方式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为了建立各级党组织“秘密而又密切”的联系,加强上级对下级“活的指导”,中央提出“应当开始建立各级党部的巡视指导制度”。1928年3月,中共安徽临时省委成立,但临时省委日常工作缺乏指导,临时省委书记尹宽推行“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各县党组织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同年9月,中央派任弼时以特派员身份巡视安徽。他根据巡视了解到的情况,向中央写了相关报告,提出组织处理方案:调整充实安徽省临时省委成员,处分少数省市委成员。这是当时开展巡视工作的一个事例。那一时期,中央派出巡视员到各地指导工作,在传达落实党中央指示、建立或改组党组织、解决党内纠纷、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背景下,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巡视这一党内监督利器在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之后得到恢复和发展。逐步完善起来的巡视工作主要关注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党政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2005年,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第二巡视组在天津与时任天津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李宝金谈话时,他放出狂言:“来天津你们想办什么事儿就找我,市长办不了的事儿我都可以办。”巡视组敏锐地觉察到,此人狂妄自大,背后可能有问题。于是扩大谈话范围,了解到了李宝金利用手中权力大搞利益输送的问题线索。当时巡视发现了一批重要问题线索,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执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力、大搞商业贿赂、严重侵害群众利益、重大责任事故背后的腐败等方面。

  进入新时代,巡视全新改版升级,利剑作用进一步凸显,老制度焕发新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突出政治巡视定位,着力查找被巡视地区和单位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方面的具体问题。2017年,中央第八巡视组对中央网信办进行“机动式”巡视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存在的“四个意识”不强、政治责任感不强、政治担当缺失、政治生态不良等政治问题。巡视中发现的问题线索,致使中央宣传部原副部长、中央网信办原主任鲁炜成为党的十九大后首名落马高官。在政治巡视中露出马脚进而被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还有孙政才、苏荣、王珉、王三运等人。中央纪委立案审查的中管干部案件中,超过60%的问题线索来自巡视,对党不忠诚、不老实,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是他们最突出的共性问题。(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田坤)


说实践

  从细节之中寻找突破口


  谈话是巡视工作主要的工作方式和发现问题重要的途径之一。巡视谈话过程中,要学会察言观色,善于破解“弦外之音”,从疑点和破绽中寻找问题线索,高质量地完成巡视任务。

  有一次,我们对一家省直单位开展专项巡视。开展谈话伊始,被谈话对象由于有思想包袱,都避重就轻谈一些“学习还不够深入”“作风还不够扎实”等面上的问题,巡视一时没有明显进展,我们心里暗暗着急。在找一名同志谈话临近结束前,负责谈话的同志起身给他添了点热水,问了一句:“您还有其他问题要向我们反映吗?”

  “没有,没有了,我们单位清水衙门,没什么大问题。”这位同志接过水杯,马上又坐下。看到他好像还有谈兴,我们也坐下来顺着他的话题聊。不一会,话题转向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该同志顺口讲了一句:“班子成员带头才是关键”,说完就起身告辞。职业敏感告诉我们,此话中肯定有文章。谈完话,组里的同志再一次深入分析巡视前各部门提供的材料,认为该单位班子成员中有人违规公款旅游的可能性较大。但该单位有好几名班子成员,该如何缩小范围、锁定对象呢?

  为获得有价值的线索,我们做了充足的准备。第三天,借着了解“三会一课”落实情况,我们逐个找班子成员谈话。“看会议记录,您好像前年、去年都被函询过?”当找到某副厅长谈话时,他接话很快,但脸上有一丝不自然:“是是,我都按规定说明了情况,在民主生活会上也作了说明。”

  “借开会之机带家属及朋友旅游,收受礼品土特产……”拿着民主生活会上他的发言记录,我们貌似无意地读着,他的嘴角抽动了一下,难道这里另有隐情?几天后,我们直奔那次会议的举办地,终于从报销发票的名单中,找到了他爱人的名字。面对证据,这位副厅长承认了自己借开会之机,用公款为亲属和朋友报销旅游费用的错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次经历,让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从事巡视工作,必须保持对细节的高度敏感,敏锐地观察每一个细节,而细节往往是一句话、一个记录、一个举动、一个数字、一个时间、一个地点、一张票据,它们会带着我们找到藏在重重迷雾中的问题线索。(作者:福建省委巡视二组)


(本文刊载于2019年第9期《中国纪检监察》)


责任编辑:韩新春


版权所有:山东女子学院 纪委办公室 Copyright@2011 严禁以任何形式复制,抄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科技园大学路2399号 邮编:250300 电话:(0531)86526877